深度睡眠的时长并非固定不变,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个体间存在差异。一般来说,成年人每晚的深度睡眠时长在1到2个小时,但这只是大致范围,有些人可能略长,而有些人则稍短。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需求,深度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相对更高,时长也会相应增加,而老年人的深度睡眠时长往往会有所减少。
从年龄维度来看,深度睡眠时长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。新生儿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,其中深度睡眠占比极高,约为50%。随着年龄增长,儿童时期深度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逐渐下降至30%-40%。到了成年阶段,深度睡眠占比稳定在20%左右,时长在1到2个小时。而步入老年,身体各项机能衰退,深度睡眠占比降至10%甚至更低,时长明显缩短。睡眠质量与深度睡眠时长紧密相关。当睡眠质量良好时,深度睡眠时长通常能够得到保障。在优质睡眠过程中,人体会经历多个完整的睡眠周期,每个周期包括浅睡期、轻睡期、中睡期和深睡期。若睡眠过程不被打扰,生物钟规律稳定,就能顺利进入深度睡眠阶段,且保持相对较长时间。反之若睡眠环境嘈杂、心理压力大,频繁从深度睡眠中觉醒,深度睡眠时长就会缩短,睡眠质量也随之下降,第二天容易感到困倦、乏力。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也对深度睡眠有着显著影响。长期规律运动的人,身体代谢和血液循环良好,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更稳定,往往能获得较长时间的深度睡眠。相反长期熬夜、作息不规律,打乱了生物钟,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,导致深度睡眠时长减少。此外患有慢性疾病,如疼痛性疾病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,会在睡眠中引发不适,阻碍深度睡眠的维持,使深度睡眠时长大打折扣。
提升深度睡眠质量的方法
1、改善睡眠环境:打造优质睡眠环境至关重要。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,确保身体在睡眠时能得到良好支撑,减少肌肉紧张。保持卧室安静,可使用隔音耳塞或安装隔音窗帘,隔绝外界噪音干扰。调节室内温度在20-25摄氏度,湿度控制在40%-60%,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,让身体更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,延长深度睡眠时长。
2、调整生活作息: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是提升深度睡眠质量的基础。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,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时间差异,稳定生物钟。避免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,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影响睡眠。睡前1小时可进行放松活动,如泡热水澡、阅读纸质书籍,帮助身体从兴奋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,为进入深度睡眠做好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