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卢勇舟 皮肤科徐楠医生
今天是端午假期最后一天,也是我们皮肤外科门诊开诊的第一天。每次门诊手术后,总有患者围着问:“大夫,我啥时候能洗澡?”“伤口能沾水了吗?”这份急切,我太懂了。
皮肤作为我们最直观的屏障,它破了、缝了,人们自然格外关心,尤其何时能碰水,几乎是术后最普遍的疑虑。今天,我们就来细致聊聊皮肤科小手术后的碰水时机。
首先,为何医生总千叮万嘱伤口要“避水”?核心原因有两个:感染风险和愈合干扰。我们的日常用水并非无菌环境,即使是干净的自来水,也含有少量细菌和其他微生物。手术后的新鲜创面,其表面血痂或组织渗出液是细菌滋生的温床。此时沾水,水分会软化痂皮,破坏皮肤刚刚形成的脆弱保护屏障,病菌便可能乘虚而入,引发红肿、疼痛甚至化脓等感染迹象。此外,水流冲击或浸泡也可能冲开刚对合好的伤口边缘,干扰新生的肉芽组织和表皮细胞生长,导致愈合延迟或形成更明显的疤痕。
然而,“皮肤外科手术”涵盖范围很广,伤口类型千差万别,碰水的时间表自然不能一刀切。
缝合的伤口(最常见):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情况。无论是美容缝合还是普通缝合,缝线将伤口边缘精准对合。在术后最初的24-48小时内,伤口正处于凝血和组织液渗出阶段,保护屏障最为脆弱。此时必须严格保持敷料干燥清洁,严禁碰水。医生通常会建议覆盖防水敷料或妥善包裹后,再进行擦浴(避开手术区域)。大约术后5-7天,伤口初步愈合,缝线可能拆除或开始吸收。此时,如伤口愈合良好(无红肿渗液),医生可能允许在拆线后24-48小时开始短时间淋浴(温水、轻柔冲洗)。但需注意,深层组织的愈合仍在进行,长时间浸泡(如盆浴、游泳、泡温泉)仍需避免,通常建议在术后2周甚至更久(如张力较大部位),待伤口完全稳定后才可进行。
开放性的小创面(如活检后、浅表刮除、小脓肿引流后):这类伤口通常不缝合,依靠自身凝血和组织再生逐步愈合。早期碰水的风险更大。医生通常会建议保持创面干燥结痂,在痂皮形成并牢固附着之前(通常至少需要5-7天甚至更久)避免直接沾水。后续淋浴也需谨慎,待创面完全上皮化(长出新皮肤),触摸无痛感、无渗出,方可视为安全碰水。
特殊部位(如面部、关节):面部伤口因血供丰富常愈合较快,但因其暴露且美观要求高,碰水时间仍需遵循医嘱,尤其避免揉搓。关节部位(如手肘、膝盖)活动多、张力大,沾水时间往往需要更保守,过早碰水或浸泡可能导致伤口裂开或影响愈合形态。
除了伤口本身,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也影响碰水时间。例如,较大的痣切除、皮瓣修复术,其创伤和张力远超一个小活检,碰水时间自然要大大延后。糖尿病、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,伤口愈合能力普遍偏弱,感染风险更高,碰水务必更谨慎。因此,最权威、最个性化的碰水时间表,一定来自您的主刀医生在术后或复诊时的具体交代。请务必清晰记录并严格遵守。
那么,在获得医生“碰水许可”之前,如何清洁身体?“擦浴”是可靠的选择。用温热的湿毛巾仔细擦拭非手术区域,动作轻柔。手术部位务必避开,或用保鲜膜、专用防水贴(需医生指导使用)严密包裹防护后再进行,谨防水分渗入。市面上有宣称“防水”的敷料,但其密封性有限,长时间接触水流或处于潮湿环境(如大量出汗)仍可能失效,不可过度依赖。术后数日内身体活动量减少,适当清洁足矣。
当医生终于允许淋浴,也需注意技巧:使用温水(避免过冷过热),水流调至柔和档位,避免花洒直冲伤口,快速冲洗后立即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伤口周围皮肤(而非用力擦拭伤口本身),随后按医嘱更换敷料或涂抹药膏。肥皂、沐浴露等清洁剂也需避开伤口区域,它们所含化学成分可能刺激新生组织。至于泡澡、游泳、桑拿、温泉等活动,因其长时间浸泡、暴露于大量非无菌水环境且可能接触化学消毒剂,务必在伤口完全牢固愈合(通常术后4-6周或更久)并经医生确认后再考虑。
The
End
本公众号以科普为主,为大众科普皮肤基础知识和保养知识
科普内容不能替代医生诊治意见,仅供参考
如有皮肤问题,请及时咨询医生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
✦
领衔专家
原标题:《【科普】皮肤外科小手术后,什么时候可以洗澡有门道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