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歷史劇常見士兵胸前或背後印著「兵」或「勇」的字樣,這並非劇組的創意,而是真實的歷史再現,這兩個字,代表著截然不同的軍種與軍人命運,兩者在地位和待遇上有著相當大的差別,也折射出清朝軍事制度的變遷
清朝軍服上分「兵、勇」,有何不同?「兵」代表正規軍,八旗與綠營分掌重任《搜狐網》歷史專欄報導,「兵」是清朝的正規軍,屬於國家正式編制,待遇與地位相對較高,涵蓋滿族的八旗軍與漢人為主的綠營軍。八旗軍是清朝建國的根基,原為皇室直屬武力;而綠營軍則是在滿清入關後為因應龐大漢人社會所成立,負責地方治安與鎮壓叛亂。
訂閱 風傳媒VIP會員,享有零廣告閱讀介面 透過
「勇」是臨時徵召民兵,戰場上的犧牲品與「兵」不同,「勇」是清廷在晚清軍力衰退後為應對內亂而臨時徵召的民兵。
這些「勇」大多為鄉村貧民,因生計困難而參軍,既無固定軍籍,也缺乏完整訓練,僅在戰時發給酬勞,戰後即遣散。
「勇」通常被派任衝鋒陷陣的先鋒,死傷慘重,儘管待遇低下,這些民兵仍希望藉由服役暫時改善生活,成為清朝末期軍力的補充角色,也揭示了王朝末期軍政的無力與動盪。
清末軍制崩解,新軍取代傳統兵勇晚清政局日漸腐敗,清軍戰力江河日下。面對太平天國、捻亂等內亂,「兵」與「勇」皆無力應對。清廷於是推行洋務運動,效仿西方設立新式軍隊,如北洋水師與新建陸軍,裝備現代武器,並接受新式訓練。
這些新軍代表了清朝軍制的現代化嘗試,也宣告傳統「兵」與「勇」體制的終結。八旗軍與綠營軍逐漸成為歷史,臨時性的「勇」更不復存在,清代軍制自此走向謝幕。
無軍籍雜役「卒」此外,在清朝軍政體系中,除了廣為人知的「丁」、「兵」、「勇」等軍事單位,還有一群身分模糊卻功能關鍵的基層人力,被歷史文獻統稱為「卒」。這些人不具正規軍籍,卻常常出現在地方政務與軍務的最前線。所謂「卒」,多半是官差眷屬、地方豪強安插的私人人手,甚至也包括惡少、逃犯或市井無賴,儘管身分不光鮮,這些人卻在基層執行各種瑣碎但必要的任務,例如押解犯人、傳遞文書、站崗巡夜、搬運物資等,是地方官府執行政務的重要輔助力量。清代地方政權人力不足,正規軍力多部署於要地,許多地方維穩與日常運作,實際仰賴這類無軍籍雜役「卒」來填補空缺,雖然其中不少人品行不佳,但他們卻是清朝末年地方統治不可或缺的一環,也揭示了制度無法應對人力需求時的妥協與灰色地帶。
這些標記在清裝劇中的一字之差,其實承載著整個清朝軍政制度的縮影,也映照出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。透過「兵」與「勇」的命運對照,也讓觀眾在欣賞歷史劇時,多一分理解與省思。
資料來源:《搜狐網》
(相關報導:
古代戰爭結束後,大量士兵遺體最後怎麼處理?歷史課本沒說的真相,這1種方式最殘酷
|
更多文章
)
責任編輯/陳得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