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,五国联合伐齐与长平之战一样,都是重大的历史转折点。公元前284年,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,联合秦、韩、赵、魏四国共同出兵攻齐。虽然齐国强盛,但面对由乐毅领导的五国大军,齐国在济西之战中败下阵来。之后,乐毅趁胜追击,迅速攻占齐国的72座城市。在攻占齐国的都城临淄时,乐毅不仅烧毁了齐国的宫庙宗室,还将所有的珍贵财物送回了燕国。此举后,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,燕国也因此进入了鼎盛时期。然而,让人意外的是,乐毅历时数年,最终仍未攻下齐国的最后两座坚固城市——莒城和即墨城,未能彻底消灭齐国。
燕国的起步与齐国的强盛
在战国七雄之中,燕国和韩国是相对较弱的两大诸侯国。韩国地理位置靠近强大的秦国,因此是七国中最早被灭的。而燕国由于地理位置偏远,才得以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坚持下来。与此相对的是,齐国在战国中期堪称强国之一,与秦国、楚国并列为三大强国。在齐国鼎盛时期,它曾在桑丘之战、函谷关之战等多场战役中击败秦国,令秦国不得不避其锋芒。秦昭襄王在位时,更是提出与齐闵王共同称帝,称东、西二帝,展现了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地位。
因此,燕国若想独自击败齐国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乐毅进攻齐国时,依靠的并非仅仅是燕国一国的力量,而是借助了秦国、韩国、赵国、魏国等诸侯国的兵力,才在济西之战中取得了突破性胜利。但在济西之战后,其他诸侯国忙于自己的战争,像赵国攻占了齐国的阳晋等城池,而秦国则趁机收复了原宋国的陶邑等地。因此,当乐毅攻打齐国最后的两个重镇——莒城和即墨时,燕国已无外援,仅凭自己微弱的军力,很难攻克这两座坚固的城市。
展开全文
燕国的军事实力与局限
尽管乐毅是一位堪比白起、吴起的名将,燕国的整体军事实力却显得较为薄弱。比如在赵孝成王十五年(公元前251年),长平之战后,燕国曾试图趁赵国元气大伤时进攻。然而,燕王喜听从了丞相栗腹的建议,决定派出两支军队,分别进攻鄗城和代地。尽管燕国有意借赵国的弱点发力,结果却失败了,不仅没有占领任何一座城市,还差点被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围困,险些全军覆没。这一战后,乐毅成功攻克的齐国七十多座城市,已经让燕军接近极限。由于缺乏攻坚能力,燕国始终未能彻底摧毁齐国。
莒城与即墨的特殊地位
莒城与即墨,并非普通的城池。根据《战国策》等史料记载,莒城和即墨是齐国设立的五都之一。齐国在战国时期除了都城临淄外,还在平陆、阿城、即墨和莒城这四个战略要地设立了重镇。齐国地处今天的山东省,以平原和丘陵地带为主,地势并无险要之地。因此,齐国不愿将所有的政治、军事重心都集中在临淄一地,而是选择在四地设立重要城市,进行分散防御。这些城市不仅聚集了齐国的精锐兵力,还储备了大量粮草和物资,尤其是莒城和即墨,拥有齐国约五分之二的兵力。
在这些坚固的城墙下,乐毅率领的燕军几乎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。而且,由于莒城和即墨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,齐国对这两座城市的防守可谓严密,乐毅自然难以攻下。
结语: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
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齐国能够在五国联合攻打后依然坚守住,部分原因可能是乐毅并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莒城和即墨的攻克上。五国伐齐后,乐毅意识到,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攻城并不能彻底摧毁齐国的战斗力。虽然齐国的城池一个个被攻克,但民心依旧未服。从这点来看,乐毅在攻占齐国的过程中采取了“围而不攻”的策略,他并未对莒城和即墨进行全面进攻,而是更注重通过心理战术、攻心为主,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。这种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”的兵法理念,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深远眼光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